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1.耳廓烧伤 耳廓皮肤薄嫩,皮下组织少,中间有弹性软骨。耳廓烧伤多为二、三度热力烧伤,耳轮、对耳轮、耳轮脚、耳屏等处突出,易有软骨烧伤。①耳廓浅度烧伤:可见水泡,泡皮撕脱后基底呈红色,肿胀有渗出,疼痛敏感。②耳廓深度烧伤:大多腐皮存在,耳廓呈暗灰色,向前卷缩,耳廓感觉减退甚至丧失。
2.外耳道烧伤 外耳道烧伤后,由于局部肿胀,耳道闭塞,引流不通畅,有利于细菌繁殖,容易感染。感染后更加重了耳道的肿胀,形成恶性循环。严重者可波及软骨引起化脓性耳软骨炎,或穿破鼓膜导致化脓性中耳炎。
治疗
治疗:
1.耳廓烧伤
(1)剃尽头发,清创,创面涂磺胺嘧啶银,暴露或半暴露。经常拭干积存于耳甲腔内的渗液,保持干燥。
(2)整个耳廓区切勿受压,侧卧位时置耳廓于纱布垫圈内悬空。
(3)溶痂感染的深二度和三度烧伤区,软骨裸露处最易成为耳软骨炎的起点。应及早清创去除坏死组织,将裸露的软骨切除,由侧旁的软组织覆盖后植皮。如在耳轮边缘,可修平突出的软骨后在软骨截面连同软组织植皮。做到创面及时覆盖,防感染扩散,此为预防耳软骨炎的关键措施。
2.外耳道烧伤 处理上重在清洁与干燥,保持外耳道引流通畅。可先用
过氧化氢液冲洗,轻轻拭干后,再置棉条引流。若早期水肿显著,耳道狭窄者,可置入漏斗状多孔塑料管,管径与外耳道一致,紧贴外耳道皮肤,管内置棉条引流,塑料管每天更换数次。肿胀消退后,取除塑料管,直接置棉条引流。但外耳道烧伤较深者,则须在愈合期间及愈合以后,较长时间放置塑料或橡皮管作为支架,防止瘢痕收缩致耳道缩窄或闭锁,影响听力。如发生缩窄或闭锁,须待后期修复。
外耳道无烧伤而耳廓烧伤者,亦需防止分泌物流进外耳道而发生溃烂感染。可置干棉球于外耳道口,潮湿后即更换。并经常用
过氧化氢、盐水等清洗,清除耵聍,保持清洁干燥。
外耳道烧伤并发化脓性耳软骨炎或化脓性中耳炎者,则按耳软骨炎或中耳炎处理。
3.并发症的治疗:化脓性耳软骨炎的治疗主要在于控制感染,防止耳软骨继续毁损。关键在于早期诊断、早期切开引流、清除坏死软骨:①外耳肿胀、疼痛和压痛时,即可诊断为化脓性耳软骨炎。不必等待明显脓液积存,即可予以切开引流。采用热敷等待其自消的方法,往往导致更多或全部软骨坏死。②引流要通畅,要保持切口够大,鱼口最佳,防止切口过早封闭。③坏死软骨切除要彻底,否则常常复发,如果手术后疼痛和压痛仍继续存在,则需进一步手术切除。④病变局限者,切除局部的软骨,待生长肉芽组织后再植皮。⑤病变较广泛者,可先沿耳轮外缘全长切开,在肿胀严重的后缘剥离,敞开伤口,放
碘仿纱条、抗生素纱条或小引流管引流,每天换药,待疼痛和水肿消失后,再仔细检查,将坏死软骨彻底切除。如此可避免第一次手术时,切除软骨过多,引致更多的外耳畸形,或将坏死软骨切除不彻底,以致感染复发。
预防
预防:化脓性耳软骨炎一旦发生,不但治疗困难、增加伤员痛苦,而且遗留难以修复的外耳畸形,故应预防其发生。注意耳部烧伤的护理,防止受压,保持干燥与清洁,尽快消灭创面:①外耳烧伤的伤员仰卧时,宜用小枕头,使耳廓悬空不接触枕头;侧卧时,睡在有洞的枕头上,耳廓置洞内使不受压。②采用暴露疗法,使创面形成干痂,经常清除创面上的分泌物以免痂皮软化,尤其当伤员仰卧时,颜面分泌物或渗出物易聚在耳廓内,注意及时用干棉球(签)清除干净,或用温水清洗,使耳廓清洁,利于干燥,以减少感染机会。局部可撒用1∶2硼酸氯霉素粉,涂布1%磺胺嘧啶银霜或10%磺胺脒隆霜。或根据创面细菌的敏感度,选用抗生素。将对局部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溶于含有助渗剂10%二甲基亚砜的溶液中外用,有明显的防治外耳骨软骨炎的作用。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耳软骨炎,效果甚微。③保持焦痂完整。未分离前,不要随意剪开,以免细菌侵入。三度焦痂脱落后,应及时移植薄层自体皮片,覆盖创面,有时即使有软骨边缘暴露,经移植自体皮后,可以愈合,不发生感染。④如果分泌物多、焦痂不易干燥、妨碍引流时,可用抗生素液持续湿敷,使痂皮尽快脱落,减轻感染、水肿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程度,可减少耳软骨坏死。